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三国第一狠人 > 第973章 荀彧出手,悬赏!

第973章 荀彧出手,悬赏!

陆玄和曹操分别解决了罗马、安息的威胁,战事暂时暂停了。

两人的生活有趣且休闲。

可是,荀彧和鲁肃两个人负责治理,忙得脚不沾地。

治理地方,就算是源源不断从国内抽调士子,就算是不断调整天竺地方。可是言语的沟通,文字的传承,以及天竺本身更加的贫穷,南方地区多高山,气候也更炎热。

一系列的事情,都使得治理不容易。

除了言语交通的不方便,还有地方连路都没有,连基本的修路,都没有完成,就更别提其它。尤其是对天竺的教化,对天竺的治理,比西域都更难。

西域曾经被大汉朝统治,设立了西域都护府,再加上一代代的商人,来往于西域和大汉朝。

所以,西域对大汉更多了解。

相对来说,西域的治理更轻松一些。

天竺却不一样。

这些日子,荀彧和鲁肃一起处理政务,就算两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,都是战略目光卓越,可是,也依旧是被诸多的治理事情拖住了。

这一日,象州总管府内。

荀彧看完今年收获的玉米、土豆和红薯这些资料,脸上多了笑容,把资料递给了鲁肃查看,荀彧道:“子敬,目前在我们的治下,借助西域贵族,大明士子,把地方的框架搭建起来。可是,现在也仅仅是一个起步,一切不容易。”

鲁肃感慨道:“的确不容易。”

来的时候,鲁肃还风华正茂,很是年轻。可是,他在短短时间内,两鬓竟是多了些许风霜。

整个人,颇有些疲惫。

实在是事情太多,每一天从早到晚,都是事情。

或者是来象州的士子要安顿,单单是这些来象州的士子安顿,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情。或者是官制的体系搭建,地方上执行的情况,对语言的推广等等,全都是忙得脚不沾地。

除此外,还有兴修水利,传授更好的耕种等。

事情太多太多。

“踏!踏!!”

一阵脚步声,从外面传来。

一名侍从进入,走到了荀彧的面前,说道:“荀总管,这是南象州黄射送来的书信。”

荀彧接过来,迅速的浏览。

他拆开后浏览,看完后,脸上的神情沉了下来。

眼神,蕴藏着怒火。

脸上,神色森冷。

鲁肃一看到这情况,就知道不对劲,问道:“文若兄,发生了什么事情?”

荀彧把书信递过去,交给了鲁肃查看。

鲁肃迅速的浏览,当他看完后,脸上的神情前所未有的冷肃,脸上满是怒火,冷冰冰的说道:“这些人,真的是该死,真的是该杀啊。”

书信的内容,并不怎么复杂。

就是南象州地方上,各地有许多藏匿的婆罗门、刹帝利贵族,竟然组织起人刺杀官员。

以至于,南象州死了十二个官员。

鲁肃杀气腾腾说道:“文若兄,这事情必须压制下来,必须彻底解决。不解决这件事,就会蔓延开来。虽然黄射的书信中,他说正在处理,也尽量保护地方的官员,却无法及时保护。所以,黄射希望我们安排。”

荀彧说道:“的确是要处置,没想到,我们之前推翻了所有的婆罗门、刹帝利,没有赶尽杀绝。现在,这些人竟然还要掀起造反,还要刺杀官员。”

鲁肃说道:“文若兄想怎么安排呢?”

荀彧心中仔细的权衡。

片刻后,他眼中掠过了一道冷厉神色,说道:“原本对象州的一些政策,我本身就要推进。现在,那就连带着婆罗门和刹帝利一起处理。”

鲁肃笑道:“荀总管计将安出?”

和荀彧交谈,很轻松。

和荀彧做事,也很轻松。

因为荀彧处理事情,一切都有条不紊,仿佛任何事情都难不倒荀彧。

这是鲁肃为之钦佩的。

对方的眼界、见识、心胸、格局、才学、能力,无一不是上上之选。

所有都让人赞叹。

荀彧微微一笑,说道:“第一,鼓励地方上的百姓,检举和揭发婆罗门、刹帝利的贵族。但凡是发现了一个人,嘉奖十亩地。发现了两个人,嘉奖二十亩地。发现了三个人,嘉奖三十亩地,以此类推。”

“钱财对地方上的人,虽然有诱惑,可是,土地更直接。”

“只要是嘉奖,就有人会发现。”

荀彧说道:“只要是人人去举报,一个人看到了利益后,其它的人都会效仿。”

鲁肃颔首道:“的确是可行的。”

荀彧继续说道:“第二步,地方上刚刚建立起来的村镇体系。严格的风控人口流动,对地方上普通人的流动,施行地方保举制度。但凡要离开当地的人,必须要当地的村正开具证明,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,要做什么事情。一旦出了岔子,地方的保举人要负连带责任。”

鲁肃听到后皱起了眉头,说道:“文若兄的目的,是希望封锁地方,禁止人口流动,这是好的。只是,我担心有一些不好的影响。”

荀彧问道:“什么影响呢?”

https://lingjingxingzhe.com/book/42058/13165266.html

本站地址:lingjingxingzhe.com

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①

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②

最新小说: 穿越朱元璋:朱棣,你来当太子 大明,本来想摆烂,结果系统来了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大秦:我们刚穿越,你在罗马称帝 皇帝群吹逼的我,成了课本神秘人 三国:我马谡只想作死 兰芳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大唐:质子十年,率百万大军归来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